2020年5月16日,美国海军在太平洋夏威夷靶场基于“波特兰”号船坞运输舰对新型舰载激光武器的样机进行了测试。样机在测试中成功摧毁了一架无人机。该样机由诺格公司研制,正式的名称是"激光武器系统演示样机"(LWSD)Mk 2 Mod0。LWSD Mk 2 Mod0沿袭了"激光武器系统"(LaWS)的技术。LaWS已于2014年部署在了美国海军第五舰队的“庞塞”号两西战舰上,功率为30千瓦。LWSD Mk 2 Mod0将功率提升到了150千瓦,是LaWS的5倍。此外,LWSD Mk 2 Mod0的波束质量比LaWS提升了约20倍。综合而言,LWSD Mk 2 Mod0的作战效能提升了约100倍。
▲LWSD Mk 2 Mod0在“波特兰”号上
即便如此,美国海军经过评估认为,LWSD Mk 2 Mod0只能从侧面摧毁来袭的反舰导弹。要想实现正面摧毁的效果,需要进一步将功率提升到300千瓦。高能激光武器的日趋成熟和实用化将颠覆舰船的自卫作战,最显著的颠覆性体现为攻防成本的极度不匹配。激光武器的作战使用成本极为低廉,以LaWS为例,其在2014年的测试中每次发射持续时间约为6秒,消耗的电力成本约为1美元。而反舰导弹的成本十分高昂,以美军最先进的远程反舰导弹LRASM为例,美军的采购价格约合300万美元一枚,而对外军售的价格至少为500万美元一枚。这种巨大的成本反差,用“一本万利”都不足以形容。除了成本的极度不匹配,还存在数量的极度不匹配,在一次战斗中,激光武器的“弹药”数量几乎不受限制,而反舰导弹的数量则是有限的。
美军的地面激光武器系统也进展迅速,10千瓦级的反无人机车载激光武器系统已经进行了实战部署。美国陆军还计划在2022年推出300千瓦的样机。美军在机载激光武器方面虽然有明确的路线图,但实际进展较为缓慢,且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。2020年5月20日,美国国防部的最高科学家表示,用机载激光武器来击落敌方导弹是不切实际的,国防部应及时刹车,避免在这上面继续浪费资源。
不管是舰载和地面激光武器的稳步发展,还是机载激光武器的暂时性穷途末路,都说明美军对激光武器的探索和认知不断深化。经过60年的发展,美军的激光武器距离实用化的主战武器只有一步之遥了。
(文章载自 射声校尉电磁频谱站)
--END--